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行业动态 > 正文

古画中的清明

2023-04-04 09:54:33 来源:北海日报


(资料图)

齐白石的《春坞纸鸢图》。

宋代张择端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描绘了古代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。画面以长卷形式,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,展示出北宋都城的风俗画卷,将当年汴京的城市面貌,社会各阶层生活状况,经济繁荣等跃然纸上。

古画描绘之地,是北宋都城汴京城东角子的门内外,汴河两岸的繁华闹市。图中描绘的人,有官服仕人,贵家妇女,更多的是布衣百姓,比如小贩、轿夫、作坊工人、说书人、理发匠、医生、顽皮儿童,甚至有乞丐。那些画中人,熙熙攘攘,在清明时节,聚集在繁华都市,踏青游观,每个人的外貌神情,动作形态,衣着打扮,几乎无一雷同。画里的动物、房屋、船只,处处精致绝伦,惟妙惟肖。

此外,五代后梁画家赵喦的《八达春游图》,画中八名贵族男士,骑马出游,欣赏草木新绿,身心愉悦,游兴酣畅淋漓;宋徽宗赵佶的《摹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》,画中虢国夫人,是杨贵妃的姐姐,那游春行列里,九人分乘八匹马,前呼后应,将贵夫人们玩赏春光,悠然自得的神态,表现得淋漓尽致。古人游春,如同清明踏青,为传统的清明习俗。北宋画家李公麟的《丽人行》绢本画,与赵佶的摹本张萱画作,虽有细节变化,但属同体裁摹本,当时的宋人摹本,线条纤细文雅,与原画唐人豪迈的风华,迥然不同,有了宋风特质。

古画中的清明,大都是画清明的习俗。比如《射柳图》《清明卖柳图》,那柳为“春之树”,民谚说“清明不戴柳,红颜成皓首”,所以古人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,戴于头上,表达了对春的喜悦和挽留。还有《宋太祖蹴鞠图》,那古代蹴鞠,为现代足球前身,是古代清明时节的北方人喜爱的一种游戏,传说黄帝发明,最初目的是训练武士。明代王直曾诗云“鞚飞惊电掣,伏奋觉星流”,西汉马王堆《导引图》上,标为21号的图像,就是一个身穿灰色长袍的女子,折腰转体,一手向下,脚下有只残缺的红色蹴鞠,那是中国的古代女足,让人看了欣喜不已。

唐代的《内宴冷餐图》,也是画清明习俗。所谓冷食,就是做好的熟食,有干粥、醴酪、冬凌粥、子推饼、馓子等等,因在寒食节食用,在唐代宫内叫寒食内宴,可谓最早的冷餐大会。清代陈枚的《月曼清游图》,那荡秋千也为清明习俗,画中那些嫔妃们,在芳草之地,杨柳春风间,相伴欢嬉,看杏花映春水,尽情地荡起架上秋千,身姿轻盈如燕。画意审美,有别于唐代张萱、周昉笔下体态丰腴的嫔妃形象,有了明代唐寅、仇英笔下仕女画的审美标准,追求秀润飘逸的情致,画出了身材修长的体态轻盈,“倚风娇无力”的音容神貌。

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在《春坞纸鸢图》中,画的放风筝场景,也是清明习俗。在画中的山石之上,一位红衣少年高放风筝,一位褐衣老者,似在指导少儿放风筝。画上题诗:“仰观万丈落儒冠,一线欲飞云际寒。不见木鸢天上去,诸君尘世未曾看。”另一位近现代画家丰子恺,他几乎画尽了清明的习俗图,分别有踏青、赏花、放风筝、植树、折柳、缅怀等各图,画风充满了现代气息,关爱之情,体现了他《护生画集》的精神宗旨,大善风貌。

标签:

<  上一篇

下一篇 >